前两年,由于车市井喷,国内诸多车企都迅速扩大产能,不少企业一上就是几十万辆。可是花无百日红,前进往往是波浪式的。
今年以来,国内车市脚步明显放慢,而且,企业、品牌分化明显。
中汽协公布的11月份产销数据显示,全年车市的最好情况也仅略胜上年,增幅约为2%。事实上,中汽协今年已三次下调全年增长目标,增长幅度从最初的15%直降至3%。
合资车企和自主车企呈现出“冰火两重天”境遇。上海通用、上海大众等主流合资企业和品牌今年销售持续上扬,产能日益吃紧;而吉利、奇瑞、比亚迪等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,则逐渐下滑。
一个问题由此凸现:近年来,自主品牌相继投巨资兴建了新生产基地,由此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,已亟待“对症下药”。
产能已然过剩
2009年,中国车市迎来快速增长期。在此背景下,众多自主车企为迎合市场,开始“跑马圈地”式的四处扩产。其中,吉利、奇瑞、比亚迪、长城四家企业的“动静”搞得最大。
吉利汽车在原有临海、宁波、路桥和上海四大基地的基础上,三年内陆续开建了兰州、湘潭、济南三大基地。按照规划,吉利到2015年将达到200万辆的年产能。奇瑞汽车2009年在大连开建生产基地,并由此吹响了扩产的号角。 2010年,奇瑞连续启动三大基地的建设,分别是芜湖奇瑞北区综合生产基地、河南开封生产基地和鄂尔多斯生产基地。其中,奇瑞汽车新建的鄂尔多斯基地总投资达200亿元,年产达30万辆,备受国内汽车行业关注。长城汽车2009年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,开建年产能达50万辆整车的生产基地。2010年天津生产基地加大投入,新增30万辆乘用车项目。
据初步估算,这四家车企2015年的产能都将达到200万辆,但就他们目前的销量而言,产能过剩问题非常凸显。以吉利为例,去年销量为40万辆,2015年产能为200万辆,这意味着吉利今后每年的销量增长需在40%左右。在国内车市增幅日益放缓的背景下,这样的业绩极难实现。从今年看,吉利的销量预计为40万辆,基本与去年持平,难以完成年初提出的48万辆目标。此外,吉利目前的年产能为60万辆,今年已有20万辆产能放空,随着基地的陆续建成,产能放空的问题将更为严重。
扩产适时调整
自主品牌产能的急速扩张,并不能换算成直接的销量。大投入低产出,甚至是没有产出的情形,使得一些自主品牌“消化不良”,不得不调整产能扩建的步伐。
比亚迪的西安生产基地建设进度就有所调整。西安基地于去年10月破土动工,顺利的话,预计到明年年中就能投产。但去年比亚迪的销量增幅远没有达到此前翻番的“境界”,这使得当初为填补产能不足的西安基地一下没了用武之处。随后,西安基地的建设便基本停了下来,直到今年3月,才开始重新投入建设。事实上,受市场影响,包括长城、华晨、长安等自主品牌也都放慢了扩产的脚步,适时进行了调整。
在“削产能助消化”的同时,部分企业还以加快出口步伐“助消化”。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汽车出口开始回暖,全年出口汽车有望超过80万辆,创历史记录。中汽协表示,未来几年中国汽车出口还有望大幅增长。吉利汽车就表示,2015年,200万辆的产能中将有三分之二销往海外。为此,到2015年,吉利汽车将在五大技术平台、15个整车产品平台上衍生出以左右舵兼顾、满足各国法规和消费习惯的40余款车型。奇瑞也表示,今年其出口量创历史新高,未来将更重视海外市场的发展。为此,吉利和奇瑞在国内市场不景气、多基地同时建设的情况下,果断把涉足出口的奇瑞鄂尔多斯基地,吉利湘潭、济南基地 “特殊照顾”,在加快建设进度的同时,导入国际先进的生产工艺,以此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。
代工也是出路
除了新车第一大市场,中国也是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。如何充分利用产能、防止产能过剩,是摆在各车企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从国际经验看,代工是消化产能的一条出路。宝马X3、奔驰G级、Saab 9-3、克莱斯勒300C……这些高档轿车国人都不陌生,可是鲜有人知的是:这些车部分由奥地利麦格纳斯泰尔工厂代工。作为全球第三大零部件厂,麦格纳斯泰尔拥有极强的生产能力,但这些生产能力对生产零部件有些大材小用,于是代工生产汽车就成为这家企业的“三产”。连零部件企业都“热衷”于代工,更别说车企了,三菱、克莱斯勒、菲亚特等车企都是代工大户。
事实上,包括奇瑞、长安在内的自主品牌也有意代工斯巴鲁和捷豹路虎车型,宾利向自主品牌抛出了橄榄枝,日前公开表示,希望在中国找到宾利在英格兰克鲁郡外的首个海外加工厂。其他不少高端品牌也急于在国内找到合作伙伴。未来,代工或成为国内车企的一大支柱业务。